风卷云8年前,他第一次从桥上救下一对母子,从此一“救”不可收拾,热心肠的他竟和救人结下了不解之缘。8年来,他和妻子、女儿先后在大桥周围救下了47条人命。
他和妻子都是下岗职工,女儿待业在家,一家3口靠在黄河桥边照相为生。“照相馆”是一间小铁屋,就建在大桥桥头上,距离河岸不足10米。
1992年11月,连接豫晋两地的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,雄伟的大桥与呼啸奔腾的黄河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,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观赏。时年42岁的杨晔在桥头摆下一个地摊,利用节假日给游人照相。
杨晔是三门峡市某机械厂的一名普通工人,妻子刘莲英在一家照相馆工作,14岁的女儿雪梅正读初二。他们的家离大桥不足2公里。杨晔酷爱摄影,比在照相馆工作的妻子技术还要好,黄河大桥通车后,他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变成了“生财之道”,每月都能挣个几十块钱。
1992年12月的一天,雨密风急,波浪恶狠狠地冲击着两岸与大桥桥墩,让人不寒而栗。桥上除穿行的车辆外,几乎没有游人。下午5点多,风更猛了,黄河水仿佛突然间涨了许多,怒涛翻滚,杨晔取出相机,准备拍下这个镜头,取景、调焦,就在按下快门的一刹那:咦,怎么回事?他从镜头里看到桥栏杆前站着一个人。这么晚了,还看啥风景?难道是在等人?不像呀,莫非……杨晔打了个冷颤,不行,得去看看!
急匆匆跑上前去,杨晔看到的是个30岁上下的女人,红棉袄,黑裤子,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。寒风吹着女人零乱的头发,她一动不动,低头呆望着滔滔黄河。“大嫂,天快黑了,该回家了。”杨晔说。“不用你管!”女人的声音嘶哑而绝望。“妹子,有啥事想不开,非跑到大桥上来?”杨晔边问边向前移步,突然,只见女人从怀中抱出婴儿,高举过头顶。说时迟,那时快,杨晔飞步上前,一手夺下婴儿,一手抓紧女人,用力往面前一拉,女人倒地,捂着脸失声痛哭起来:“让我去死,让我去死吧!”杨晔抱着哇哇哭叫的婴儿,轻言细语地劝说倒在地上的女人。女人只是一个劲儿地哭,始终不说一句话,天快黑了,杨晔正在为难,妻子莲英从家里赶来了。还是女人和女人有共同语言,不大一会儿,轻生的女人道出了原委:她是大桥那边(山西省)的平陆县人,由于第二胎又生了个女娃,丈夫狠命打她,婆婆天天骂她,并不让她吃饭,她感到日子真没法过下去了,就想跳河一死了之。“妹子,咋能这样想不开,日子还长着哩,咱的命就这样不值钱?”刘莲英劝道。
杨晔和妻子把那个女人带到自己家中,安排她住下。晚上9点多,苦口婆心的劝导终于感动了她,她一再表示:“大哥大嫂,俺今后决不会再做这种傻事了!”第二天一早,杨晔夫妇把她送上了开往山西的一辆过路车。
杨晔没有想到,一家人从此与救人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1993年3月,大桥第13桥墩(从山西一端数起)处,杨晔从栏杆边拉回一个因失恋而欲轻生的少女;5月,妻子刘莲英在大桥上救下一个中年农村妇女;8月,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在大桥上企图自杀,被杨晔劝说回家。
大桥建成后不到1年,杨晔和妻子接连救下4条人命。
1994年初,为省却奔波之苦,杨晔花了2000多元钱,在大桥南头东侧10米的地方,用铁皮、木板建起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,算是一个照相馆。他在门口摆了几只小凳子,免费提供茶水,又购置了两副象棋,供人们消遣,小屋同时成了许多游人临时歇脚的地方。
1994年4月的一个傍晚,杨晔正在小屋里歇着,放学回来的女儿慌慌张张跑了进来:“爸,有人,有人跳河……”杨晔飞身出门,奔向桥头,只见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河边徘徊。姑娘突然发现背后来了一个陌生人,立刻大喊大叫起来:“别靠近我,我要去死!”“闺女,有啥想不开的事,看俺能不能帮你?”他一边和姑娘说话,一边慢慢向前移动。姑娘发现了他的用意,双手捂紧脑袋歇斯底里地喊道:“别过来,谁也帮不了我!”一边喊一边向河边退。此时,只要她稍微一个趔趄,就有可能栽入黄河!不行,得想个法子,把她支开危险区!老杨心急如焚,大气都不敢出一下。突然,他计上心来,大喊一声:“闺女,你身后咋有条船?”姑娘下意识地回头一望,老杨已经疾步上前,紧抓住姑娘的手。这时,妻子刘莲英也赶了过来,夫妻俩你架着、我推着,花了半个小时才把姑娘弄到小屋里。
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劝说,姑娘终于道出了自己的身世:她与男友已经相恋近4年,在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男友之后,没想到负心的他竟和另一个女人好上了,而且,男友还花光了她的钱,见了面就打她……刘莲英反复开导姑娘,既然男人是个负心汉,何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,离开他是最明智的选择……深夜,姑娘困了,倒在刘莲英肩上昏昏睡去。老杨在门口枯坐了一夜,连个盹儿都不敢打,生怕姑娘夜里偷偷出去跳河。
1995年,杨晔和妻子救下6条人命;1996年更是救下十几人之多,其中有一个月竟救了3个人;1997年又救下了4人。
1998年8月,杨晔还从大桥上救下过一名“三陪女”。该女是四川农村人,到三门峡打工已经两年了,开始在酒店当服务员,后来进了歌舞厅沦为坐台小姐。不久,一位40多岁的男人口口声声说爱她,她竟鬼使神差地相信了,谁知那个男人偷走了她的2万元存款后一去不返。杨晔夫妻俩并没因姑娘的身份而厌弃她,相反,他们耐心地给她讲做人的道理,告诉她要学会自立、自强、自尊、自爱,并反复告诫姑娘:你年龄小,路还很长,不要再走错路了。最后姑娘一再表示,要重新做人,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。
由于自杀者80%以上都是女性,所以每次救人后,主要由刘莲英去劝说对方放弃轻生念头,鼓起对方生活的勇气。采访中,杨晔笑称他是救人,妻子是“救心”,两人合作才能“救人救到底”。
老杨不仅勇于救人,而且还帮助公安机关打捞过尸体。1996年9月,大桥西侧的河面上发现一具尸体,公安民警赶到后,现场围观的人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打捞。“给多少钱也不能干这恶心人的事!”有人小声议论。这时,老杨从人群中走了出来,“让我来吧!”他边说边脱下鞋子和外衣,一步步向水上飘浮着的尸体走去。尸体离河岸并不远,杨晔双手把尸体抱起,转身送到岸上。
老杨的故事不仅仅是救了一条又一条人命。一个住在黄河大桥桥头的人,有多少古道热肠都有用武之地。
1996年11月的一个下午,杨晔见大桥西侧栏杆下蹲着一位老人,便上前问个究竟。原来,老人是山西临汾人,清晨起个大早到三门峡购置家具,哪知到了地方,500元钱给弄丢了。老人欲哭无泪,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,从三门峡市区一路走到这里。杨晔把老人让进小屋,做了一碗鸡蛋面给老人吃,然后陪老人到桥边等车,一直到天快黑时,总算拦到了一辆过路车。
1997年7月,杨雪梅从郑州公安干校毕业,由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,只好待业在家跟父亲学习摄影。
文静秀气的雪梅也曾两次救人。第一次救人是在199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,烈日炎炎,烧得人不敢出门,雪梅却发现一个年轻姑娘独自在桥上行走。雪梅上前拦住姑娘问她去哪里,姑娘未语泪先流。过了好长时间,姑娘才平静下来,原来是相恋多年的男友抛弃了她。然而,任凭雪梅怎么劝说,姑娘仍口口声声要寻死,没办法,雪梅只好打电话到三门峡市涧河派出所,公安民警赶到后,又和姑娘所在的棉纺厂取得联系,最后公安民警和厂领导一起用车把姑娘送回了家。
1999年12月的一天,雪花飞舞,黄河桥边,3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兴高采烈地打着雪仗。过了一会儿,顽皮的孩子竟跑到结冰的黄河上“战斗”起来。“危险,快上来!”雪梅见此情景,急忙跑上前去,把孩子们拉上了岸,教育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。十几分钟后,几个孩子早把雪梅的话丢到九霄云外,又溜回河边玩了起来。中午,雪梅正在做饭,两个孩子慌里慌张跑到门口,上气不接下气地说:“阿姨,快去救、救人哪……”
雪梅大吃一惊,丢掉手中的面盆就往河边跑,远远就看见冰窟窿里有一个小脑袋在一起一伏。怎么办?如果踏冰救人,自己肯定会跟着掉进去。雪梅转身飞奔回到小屋,拿来一根长竹竿,伸向孩子,“抓紧,抓紧!”雪梅的声音都变了调。万幸的是孩子总算抓住了竹竿,她用尽全力把孩子拉了上来。
孩子的嘴唇已经变得青紫,吐了半天污水才哭出声来。雪梅脱下他温漉漉的衣服,把小家伙儿塞进被窝,又将火炉子移到床头。孩子说他叫宋波,10岁,是三门峡市崖底乡后川村的。因为孩子家没有电话,雪梅又踏着积雪把他送回了家,孩子的父母千恩万谢。
在黄河大桥周围,杨晔的名字因为救人而被广为传播,有关他一家3口救人的故事被传为美谈,并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版本。不久前,三门峡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纸对他进行了报道。
2000年11月,记者前往采访时,随便问问大桥附近的群众,哪位都能举出三五个杨晔一家救人的事例。那么,8年来,杨晔一家3口到底救过多少人?附近的群众有的称少说也有五六十人,有的称恐怕要上百。涧河派出所的杨副所长告诉记者,仅派出所接到杨晔及其家人的报警就有近10次之多,而杨晔一家只有在轻生者不听劝说、拒绝被救的情况下,才选择报警,请求警方支援。实际上,绝大部分轻生者都被他们直接救了下来,并经劝说后树立了新生的勇气,因此很多救人的事例警方并不知道详细情况。也就是说,实际救人的次数肯定是警方所掌握数字的好几倍。
采访那天,杨晔一家人正好全在小铁屋里,刚开始都不愿多谈,杨晔总是说:“没啥可谈的,谁叫俺住在桥头呢!”幸好记者已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掌握了“证据”,就从已经知道的救人事例问起。慢慢地,杨晔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状态,说着说着动了感情:“你想想,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那儿寻死,你能不去救吗?”
据记者从多个渠道调查了解,从1992年12月第一次救人至今,8年来,杨晔一家3口至少救了47条人命,平均每年救下6人之多!
这是一个奇迹,杨晔把奇迹的产生归结于“地利”———除了收费站,桥上就他一家盖了间小铁屋,屋子距离河岸不到10米,如果有轻生者在大桥上企图自杀,他们一出门就能看见。所救的47人中,除了雪梅救下的那个因滑冰落水的男孩外,其余46人全系轻生者,其中有近10人是从山西省平陆县跑过来的,最远的一个竟从山西省临汾市跑到这里企图跳河。
当地群众深情地称杨晔一家为“救命之家”。然而,杨晔最不喜欢别人这样称呼。他说,2000年7月,他曾救下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,那是他最后一次救人。“我希望那是最后一次!希望每个人都活得好好的,不管遇到啥事,都要想开一些,千万别想着自杀……”
“救命之家”是一个再也平凡不过的家庭。早在1996年,刘莲英就已下岗,并患了脑血栓,每年都要花去不菲的医疗费;1998年杨晔也成了下岗职工;女儿雪梅从1997年毕业至今,一直待业在家,目前在三门峡市区的一家服装店打工。多年来,一家3口以照相为生,顺带卖些小商品,但由于黄河大桥并非旅游旺地,而前来游玩的人自备相机的又越来越多,杨晔的生意一天比一天难做,生活日益艰辛。这些年来,一家人把一个又一个人从生命的悬崖边拉了回来,自己却不知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,不知耽误了多少生意,但他们毫无怨言。
俗话说,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”,杨晔一家3口救命47条,善莫大焉,功德之塔(浮屠意为“塔”)比天还高。我们衷心祝愿善良的人生活幸福,永远快乐!